小篆
- 拼音
- xiăo zhuàn
- 注音
- ㄒㄧㄠˇ ㄓㄨㄢˋ
小篆的意思
词语解释
小篆
英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, adopted in the Qin Dynasty (221—207B. C.)for the purpose of standardizing the script; Hsiao chuan——the lesser seal style Chinese character;
翻译
- 英语 the small or lesser seal, the 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standardized by the Qin dynasty
- 德语 (English: lesser seal [small seal]) (S), xiaozhuan; /Kleine Siegelschrift/ (altertümliche Schriftform) (S)
- 法语 style d'écriture
引证解释
秦 代通行的一种字体,省改大篆而成。亦称 秦 篆,后世通称篆书。今尚有《琅邪台刻石》、《泰山刻石》等残石存世。 汉•许慎 《<说文解字>序》:“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,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,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。
引斯 作《仓頡篇》,中车府令 赵高 作《爰歷篇》,太史令 胡毋敬 作《博学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也。”
引宋•无名氏 《九张机》词:“炉添小篆,日长一线,相对绣工迟。”
清•朱彝尊 《临江仙》词:“熏炉小篆迭重衾。緑阴犹未满,庭院已深深。”指熏香的炉。
国语辞典
小篆
书体名。秦统一天下后,因各国语言文字互异,始皇为使文字规范化,遂令丞相李斯等人,在大篆的基础上,加以省改,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标准字体。小篆字体较大篆字体简化、整齐。今存于世的秦泰山、瑯琊台两块残石,稍可见小篆风貌。
网络解释
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,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、一字多形的情况。秦始皇灭六国后,下令以秦国的“小篆”作标准,统一全国文字。篆体,又称为“篆书”,是小篆、大篆的合称,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,故后人常把“篆文”专指小篆。
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,逐渐开始定型(轮廓、笔划、结构定型),象形意味消弱,使文字更加符号化,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,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。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,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,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,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。
小篆的字义分解
-
小
拼音 xiǎo 部首 小 总笔画 3["①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大”相对。如 ~雨。矮~。短~精悍。②范围窄,程度浅,性质不重要。如 ~事。~节。~题大作。~打~闹。③时间短。如 ~坐。~住。④年幼小,排行最末。如 ~孩。⑤谦辞。如 ~弟。~可。~人(①谦称自己,指地位低;②指人格卑鄙的人;③指子女;④小孩儿)。⑥妾。如 ~房。"]详细解释
-
篆
拼音 zhuàn 部首 ⺮ 总笔画 15["①汉字的一种书体。如 大~。小~。~体。~书。②书写篆字。如 ~额。③印章多用篆文,故为官印的代称,又为对别人名字的敬称。如 ~刻。摄~。次~。台~。"]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