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下 部首:臼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402頁,第5字
同文書局本: 第1004頁,第9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73頁,第3字
音《廣韻》:其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巨九切,𡘋音臼。《爾雅・釋親》:母之晜弟爲舅,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。《詩・秦風》:我送舅氏,曰至渭陽。又,〈大雅〉:王之元舅,文武是憲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親》:婦稱夫之父曰舅,稱夫之母曰姑。《禮・內則》:婦事舅姑,如事父母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親》:妻之父爲外舅。
义又,姓。《姓譜》:晉大夫舅犯之後。
义又,通作咎。《儀禮・士昏禮》〔註〕:古文舅皆作咎。《𥠇天子傳》:咎氏。【郭璞註】咎猶舅也。
音又,《韻補》叶暨几切,音麂。《前漢・敘傳》:遭成之逸,政自諸舅。陽平作威,誅加卿宰。宰,獎里切。又,《易林》:潔身白齒,衰老復起。多孫衆子,宜利姑舅。
音又,叶跽許切,音矩。韓愈〈元和聖德〉詩:皇帝曰吁,伯父叔舅;各安爾位,訓厥甿畮。畮音姥。
注解
〔舅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臼部。
〔舅〕字拼音是ji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臼、男。
〔舅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男,臼声。本义是舅父,指母之兄或弟。
〔舅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ù] ⑴ 母亲的弟兄⑵ 妻的弟兄⑶ 古代称丈夫的父亲⑷ 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“伯舅”,异姓小邦诸侯为“叔舅”。诸侯亦称异姓大夫为“舅”。
𦦊字康熙字典的释义由万卷国学网整理而成,释义内容是基于开放的康熙字典资源。